查看原文
其他

今后深圳还能跑对吗?独家对话深圳市原副市长唐杰

王瑜 直新闻 2023-08-29
直新闻是深圳卫视全媒体新闻品牌

由《直播港澳台》团队出品


更多分析请下载直新闻APP
参与评论请在新浪微博@直新闻



直新闻按2023年8月26日,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3周年。特区生日当天,深圳卫视《大湾区会客厅》栏目组与正在深圳出席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的深圳市原副市长、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理事唐杰进行了一次坦诚对话。

从高校经济学教授到深圳市副市长,如今重回研究领域的唐杰,不断回应着外界关于深圳未来发展的疑问——“特区还特吗?”“今后深圳还能跑对方向、准确抓住机会吗?”


唐杰以深圳新能源产业发展为例,判断“深圳未来还能行”。对于人们习惯说这是“政府主导”的结果,唐杰认为,用“加速器”形容政府的合理化行为,要更为准确。


面对因土地稀缺带来的生产、生活挑战,唐杰认为“经常有人以为深圳犯了什么错误,深圳的错误就是发展得太好,有更多的人想来,这就叫成长的苦恼,幸福的苦恼。所以对于政府而言,要尽最大努力解决好这些问题。”




光跑在前头是不够的 还要跑对


深圳卫视主持人 何嘉琪:今天(26日)您出席的内部研讨会从早上7:30就开始头脑风暴,围绕深圳改革开放的经验总结和未来展望进行讨论,什么是企业家们最为关注的?


深圳市原副市长、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理事 唐杰:“特区还特吗?”“深圳特区的精神还能保持吗?”这是当下大家比较关注的。深圳走到今天,“深圳发展得太成功了”是共识,此前强调“深圳敢闯敢试、敢为天下先”,实际上光跑在前头是不够的,因此大家关注“今后深圳还能跑对方向吗?还能准确抓住机会吗?”所以我认为,自豪但不自满,对于深圳很重要。

深圳卫视主持人 何嘉琪:如果说深圳过去很成功,您认为未来还能继续成功吗?


深圳市原副市长、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理事 唐杰:我举一个例子,说明深圳还能成功。过去年,中国新能源汽车异军突起可以说“换道超车”,在三个方面实现颠覆性突破第一,动力系统从内燃机变成电池发生根本性的变化;第二,汽车成智能产品;第三,引领从智能化汽车走向自动驾驶、无人驾驶的潮流汽车将成为一个会跑的计算机、行走的机器人。在这个变化当中,深圳看起来又做对了,怎么做的


我们习惯说这是“政府主导”的结果,而我认为,用“加速器”形容政府的合理化行为,要更为准确。


造车“新势力”辉煌的背后,是生产一个个零部件的中小企业。深圳有8900家跟汽车生产相关的新能源企业,24000家新能源企业,如果没有市场,靠政府主导说A是好企业,政府可以支持,不支持B,不会有这么多企业。


“大企业顶天立地,中小企业铺天盖地”,很多企业捕捉到新能源技术革命的浪潮,像蜜蜂一样聚集在这,辛苦工作,于是创造出巨大的差异。所以这是一个产业集群像雪球,越滚越大。但常识是越滚越大的雪球,会崩会散,为什么深圳没有?答案是核心技术。每一家代表着一种技术、一个产品、一种工艺,它连起来变成今天巨大的新能源产业链条。


深圳卫视主持人 何嘉琪:政府“发挥主导作用”和“成为加速器”的差别究竟在哪?


深圳市原副市长、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理事 唐杰:任何创新都伴随着恐惧。比如早期推广新能源汽车的时候,很多人担心坐新能源公交大巴,一下雨会触电化解恐惧就是政府要做的,让坐公交的人明白,新能源汽车下雨天可能比传统燃油车有优势,在水里可以运行并且不会触电政府要让社会能够更加拥抱创新。是深圳政府做得稳妥之处,一点去尝试。


政府还要做更多,让大众明白新能源汽车更便宜,并且以统一标准建充电桩。我了解到,深圳每年遴选资助约500项新能源技术,五年时间有三五千家企业受益,政府和社会的投入比例将近1:7,可以说政府用比较少的钱,撬动了社会更广泛的研究,这些都是发挥加速器作用。


当然,深圳能够开辟新能源汽车的赛道,也在“补链”。深圳过去已有的基础是IT及相关的精密制造技术。这一轮深圳补上新材料,电池、电驱、电控它都离不开新材料技术。十年间,从无到有,这显然跟政府有关,资助相关研究,建大学,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在深圳做材料研究。政府加速了一个市场的成熟。



工业数字化经济将“上楼” 以解决土地需求


深圳卫视主持人 何嘉琪:产业转型升级,会造成企业外迁,但是深圳坚定以工业立市、制造强市,深圳也提出了“20+8”产业政策,包括20个产业集群和8个未来产业。您觉得深圳要面临怎样的新挑战?


深圳市原副市长、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理事 唐杰:40多年来一直没变的挑战就是成本越来越高,产业不断向高端发展,未来还会如此。“20+8”产业政策,我更多归纳它为数字经济。我们现在看新能源汽车,显然要比燃油车高度数字化,但是当它发展到自动驾驶的时候,它就不是纯数字技术了,所以“20+8”产业政策包括深圳的“工业上楼”都是深圳故事的缩影,就是不断地产业升级。当一个产业,它不能创造出比成本更高的产出的时候,这个产业就是要外迁的。


但是谁走谁留,显然不是政府能决定的,这是企业的选择。很多人认为,深圳政府给比亚迪提供了巨大的土地支持,有谁算过,这个土地和上海或者广州的汽车城相比,实际上仅用了它们的1/30到1/50,而把巨大的生产用地放在西安。假如不是这样,深圳就要付出30平方公里土地。所以未来深圳会有一部分整车能力在深汕特别合作区。


有迁出也有迁入,TCL和OPPO就是例子,大城市是用来做创新的,高端部分在深圳,需要更多土地而且无法“上楼”的部分它就迁出去了,数字化的部分可以通过“工业上楼”留在深圳。


深圳要追求高流动性 也要最大限度改善居住条件


深圳卫视主持人 何嘉琪:今天正值深圳经济特区43岁生日,您对深圳的未来有怎样的期待?


深圳市原副市长、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理事 唐杰:还是那句话,希望深圳“自豪而不自满”。同时,深圳未来还要对标世界,保持高流动性。


这一点深圳做得不错,50分钟左右不严重拥堵的通勤,可以说是深圳特征。当我们说2000万人口去对应2000平方公里土地,去计算每一个人的居住面积、交通面积、绿地面积、商住面积,还有图书馆的面积等等,成本很难不高。最近备受关注的城中村改造,实际上就是要做到,在如此稀缺的土地上,尽最大可能改善我们的居住环境。


经常有人以为深圳犯了什么错误,深圳的错误就是发展得太好,有更多的人想来,这就叫成长的苦恼,幸福的苦恼。所以对于政府而言,要尽最大努力解决好这些问题。



作者丨王瑜,深圳卫视《大湾区会客厅》导演
编辑丨刘莹,深圳卫视直新闻主编

排版丨盘思仪,深圳卫视直新闻编辑

本文章版权属于“直新闻”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。

如需转载请回复“授权”


推荐阅读

更多精彩内容 搜索微博“直新闻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